高科院多团队开展高原野外科考与调研, 助力高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
近日,高科院多个科研团队结合金星娱乐app学科建设需要,围绕青藏高原灾害防治、生态保护、资源利用、社会治理等领域,分赴青海、西藏、甘肃等地开展系列野外科学考察与实地调研工作。各科研团队克服高海拔、复杂地形、恶劣气候等挑战,在生物多样性保护、资源开发利用、环境与人类活动交互、灾害风险评估、高原社会治理等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,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学研究依据支撑。
聚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治理与保护,夯实区域生态本底数据
一是开展植物与生态系统适应性研究。高科院“高原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研究”团队赴西藏,纵贯青藏高原东南缘至雅鲁藏布大峡谷下游,系统考察青海高寒草甸、藏东高山峡谷及墨脱热带雨林等完整生态梯度,采集上千份活体植株、遗传材料及生境数据,构建藏东南植物资源基因图谱,为揭示物种适应性演化机制奠定基础。“高原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”团队则深入祁连、门源及三江源地区,针对枸杞、沙棘、绿绒蒿等药用植物,同步采集植物样本与根际土壤,分析代谢物含量及土壤理化指标,支撑后续代谢组学、转录组学研究。“高原生物多样性与特殊生物资源科学研究团队”深入青海省果洛州、玉树州、格尔木市、海北州等核心区域,聚焦阿尼玛卿冰川、索布查叶冰川、玉珠峰、八一冰川、岗什卡冰川等典型冰川区开展专项调查。全面调查高山草线至冰川前端的植物群落结构、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特征,细致测定区域内植物功能性状,同步分析根际微生物功能与植物菌根真菌特性,为学界深化高海拔生态系统研究提供关键数据支撑。
二是开展昆虫与动物多样性调查。高科院“高原昆虫多样性评估与智能监测研究”团队在三江源及祁连山等地,采用随机样点法与灯诱法结合,调查13个市县的粪食性、腐食性昆虫,通过诱集罐、扫网等方式采集5000多号标本,建立昆虫科学调查体系,为生态屏障构筑提供理论支撑。
三是开展生态系统功能与碳汇评估。高科院“高原生态系统与碳汇潜力评估研究”团队赴柴达木盆地、共和盆地及河西走廊,聚焦荒漠区人工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固碳效益,采集2000余份植物(叶片、根系)及5米深土层土壤样品,拟揭示干旱梯度下土壤固碳驱动机制,为“双碳”目标实现提供依据。
四是开展国家公园生态安全研究。高科院“青藏高原东北部国家公园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”团队联合清华大学,在青海湖开展生物多样性综合考察,植被组完成385个样方调查,覆盖7个草地类、17个草地型;水鸟组系统掌握种群动态及黑颈鹤栖息特征,为国家公园创建提供规范数据支持。
聚焦产业“四地”建设,助力推动生态价值转化
一是开展药(食)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考察。高科院“高原药(食)用植物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及产业化研究”团队赴大通县、祁连县,针对金露梅和翁布制定科学采集方案,强调“采育结合、保护优先”原则,通过分区协作采集样本,初步掌握种群规模与资源储量,为后续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及生态保护策略制定奠定基础。
二是开展牧区文旅产业与社会经济转型调研。高科院“高原牧区社会与经济的现代化转型研究”团队赴海北州祁连县,调研阿咪东索林海露营基地等文旅项目,通过座谈、问卷等方式,系统收集文旅产业带动就业、非遗保护传承(如特色文化活化利用)的一手数据,梳理生态旅游与民生保障协同发展的实践经验。
聚焦环境与人类活动交互关系,探索历史与现实耦合机制
一是开展高原史前人类遗存科考。高科院“高原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研究”团队紧扣“全新世人类活动与极端环境适应”核心议题,深入三江源地区,搜集史前人类活动遗存、采集环境样品,科研团队足迹覆盖青海湖流域、柴达木盆地及黄河沿线。通过实地踏勘与采样,在青海湖流域结合YOLOv11模型验证疑似古城遗址,为早期人类高原占据研究补充实证,同时,完成阿尼玛卿黄河涵养区调查报告,为该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文化资源修复提供数据支撑。
二是开展高原“人兽冲突”科学考察。高科院“高原动物低氧适应与进化研究”团队、“高原鱼类基因组多样性与利用创新研究”团队先后奔赴青海玉树州开启棕熊专项调查。走访了多个村庄,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,详细了解棕熊、雪豹等野生动物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,通过核查牧场设施、垃圾场棕熊活动,采集毛发样本并排除干扰,系统掌握了人兽冲突的类型特点和时空分布规律,深入了解当地居民应对野生动物冲突的传统智慧与现代措施;收集了社区居民对补偿政策和预防措施的需求和建议,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聚焦灾害防治与安全评估,提升区域风险应对能力
高科院“高原气象灾害与极端事件研究”团队赴黄河上游流域,聚焦积石山断裂带孕灾机制及滑坡、泥石流等地质灾害,精准定位了拉脊山、积石山区域活动断裂形成的断裂陡脊、三角面等典型构造地貌。初步探究了活动断裂与滑坡发育的关系,系统调查了黄河尖扎、群科至循化段的阶地发育特征,滑坡沉积序列及堰塞湖特征,为进一步分析古滑坡活动历史和现今演化提供基础。调查发现,近年来旱涝急转事件频发,降水呈现集中突发、夜间加强、局地性强等新特征,地震-降水复合诱灾效应突出,导致门源、大通等地多次发生滑坡-泥石流灾害链,灾害防治面临新挑战。后续团队将结合InSAR、无人机遥感技术,精细监测地表形变,评估气候变化下灾害链诱发机制,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支持。
此次系列野外科考与调研活动,覆盖青藏高原生态、环境资源、防灾减灾、社会发展等多维度研究领域,各科研团队通过系统采样、数据采集与实地调研,不仅获取了海量一手资料,更在跨学科协作、技术创新应用等方面积累经验,为金星娱乐app锻炼了一批重视科考调研的科研人员。后续,高科院各科研团队将推进室内分析、数据整合与成果转化,为深化金星娱乐app科研成果产出,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、资源可持续利用、灾害防治及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。
(文字:程世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