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央美术学院杨珺教授应邀为美术学院师生作学术讲座
5月13日,著名水墨画家、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学科带头人杨珺教授应学校邀请,为美术学院师生作题为《漫谈中国画意象》学术讲座,副校长牟昱苍为杨珺颁发了特聘教授证书。讲座由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陶发华主持,吸引了青海省艺术界人士及校内外师生近百人参加。
讲座伊始,杨珺以自然中的花卉与中国传统绘画造型的意象性为核心,阐释了中国画独特的审美体系。他指出,中国画始终在“形神兼备”与“离形得似”之间寻找平衡,当代艺术家应在理解传统的基础上探索新的表达可能。
在梳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教学体系时,杨珺重点探讨了齐白石、李可染、周思聪、卢沉、田黎明等艺术家的贡献。他提到,齐白石的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”奠定了中央美院对写意精神的重视;李可染通过“逆光山水”将西方光影语言融入水墨,拓展了中国画的视觉表现力;周思聪、卢沉在人物画中引入现代构成思维,推动了水墨的当代转型。杨珺特别分析了田黎明的“没骨人物”风格,认为其以光斑、虚淡的墨色消解轮廓线,是对传统线描体系的突破。前辈先贤为他在中国画现代转型的艺术探索中提供了启示。作为中央美院中国画教学体系的继承者与创新者,杨珺分享了他在花卉题材上的创作思考,解析了如何通过现代水墨赋予传统题材以当代气息。在场师生就中国水墨画意象相关问题与杨珺展开讨论,现场学术氛围浓厚,互动热烈。
讲座后,杨珺前往“两弹一星”精神展览馆参观,领略老一辈科学家“热爱祖国、无私奉献,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,大力协同、勇于攀登”的“两弹一星”精神。
本次讲座是美术学院“美育教育专题讲座”系列学术活动的第十讲,旨在通过高水平的学术交流,推动西部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。杨珺教授的讲座不仅深化了师生对中国画意象美学的理解,更为西北地区中国画教学与创作提供了宝贵思路。